在安装Kali Linux时,合理的分区方案是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的关键,Kali Linux作为专业的渗透测试系统,通常需要兼顾系统性能、工具存储和数据安全,因此分区需结合实际使用场景(如是否需要多系统共存、是否存储大量工具或敏感数据等)进行规划,以下是详细的分区指南。
分区前的准备工作
在分区前,需明确以下几点:
- 启动模式:若使用UEFI启动,需创建EFI系统分区(ESP);若使用Legacy BIOS,则需创建引导分区(/boot)。
- 硬盘类型:机械硬盘(HDD)和固态硬盘(SSD)的分区策略不同,SSD建议关闭swap分区以减少写入损耗,或使用zswap优化。
- 数据安全:若涉及敏感数据,可对/home或整个分区进行加密。
核心分区类型与建议
Kali Linux的分区通常包括以下核心部分,具体大小可根据需求调整:
分区名称 | 挂载点 | 文件系统 | 建议大小 | 用途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EFI系统分区 | /boot/efi | FAT32 | 512MB-1GB | UEFI启动必需,存储引导文件(Legacy BIOS可省略,改用/boot分区)。 |
引导分区 | /boot | ext4 | 1GB-2GB | 存放内核和引导程序,若为Legacy BIOS启动,此分区必需。 |
交换分区(swap) | swap | swap | 内存≤8GB时=内存大小;>8GB时8GB-16GB | 虚拟内存,缓解物理内存不足(SSD可设为0-4GB,或启用zswap替代)。 |
根分区 | ext4 | 20GB-50GB | 存放系统核心文件,大小取决于安装的软件数量(基础安装约15GB,预留扩展空间)。 | |
家目录分区 | /home | ext4 | 剩余空间或≥50GB | 存放用户数据、配置文件和工具,重装系统时可保留,避免数据丢失。 |
特殊场景的分区调整
- 多系统共存:若与Windows双系统,需提前通过磁盘管理工具压缩Windows分区,留出未分配空间(Kali安装时会自动识别)。
- 大容量工具存储:若需存储大量渗透工具(如Metasploit、Burp Suite等),可将/home分区单独划分至大容量硬盘,或创建独立的数据分区(如/data,文件系统ext4)。
- 加密需求:在安装过程中选择“加密分区”,输入密码后对/home或整个根分区加密,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更高(注意:加密后需输入密码才能挂载)。
手动分区的实操步骤
以Kali Linux安装程序为例(手动分区模式):
- 识别未分配空间:在安装界面的“安装目标”步骤,选择“手动分区”,点击“新建分区表”(若硬盘无分区),或直接使用未分配空间。
- 创建引导分区:
- Legacy BIOS:新建分区,挂载点选/boot,文件系统ext4,大小1GB。
- UEFI:新建分区,挂载点选/boot/efi,文件系统FAT32,大小1GB,勾选“EFI系统分区”。
- 创建swap分区:新建分区,文件系统选“swap”,大小按需设置(如8GB内存则设8GB)。
- 创建根分区:新建分区,挂载点选/,文件系统ext4,大小20GB-50GB。
- 创建家目录分区:剩余空间全部挂载到/home,文件系统ext4。
- 确认分区:点击“现在安装”,确认分区信息后开始写入。
注意事项
- 避免过度分配swap:现代Linux系统对内存管理优化较好,swap分区并非越大越好,尤其是SSD,过大的swap会加速损耗。
- 文件系统选择:ext4是Linux最稳定的文件系统,兼容性好,无需额外驱动;XFS或Btrfs适合大文件或快照需求,但Kali默认支持ext4。
- 备份重要数据:分区操作会清空硬盘,务必提前备份原有数据,避免丢失。
相关问答FAQs
Q1:Kali Linux必须单独分区吗?可以和其他系统共用一个分区吗?
A1:不建议共用分区,Linux文件系统(如ext4)与Windows(NTFS/FAT32)结构不同,直接共用会导致文件权限错误或系统无法启动,Kali Linux至少需要独立的/、/boot(或/boot/efi)和swap分区,/home可单独划分以保留数据。
Q2:内存足够大(如32GB),还需要设置swap分区吗?
A2:建议保留小容量swap(如4GB-8GB),swap不仅是虚拟内存,还用于系统休眠(需与内存大小一致)、处理内存溢出程序,以及某些工具(如虚拟机)的运行需求,即使内存充足,保留swap可提升系统稳定性,但可关闭swap自动使用功能(通过sudo sysctl vm.swappiness=10
调整)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288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