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器RAC(Real Application Cluster,真实应用集群)是Oracle公司推出的一种高可用数据库集群技术,旨在通过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,构建一个共享存储、逻辑单一的数据库环境,从而实现数据库服务的高可用性、可扩展性和负载均衡,传统单机数据库架构中,若服务器硬件或软件发生故障,整个数据库服务将中断,而RAC通过冗余节点和集群管理机制,能够有效避免单点故障,确保业务连续性,广泛应用于金融、电信、电商等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。

RAC架构与核心组件
RAC的核心在于“共享存储+多节点协同”,其架构主要由节点服务器、共享存储、集群件和数据库实例四部分组成,各组件通过紧密协作实现集群的高效运行。
节点服务器
节点是RAC集群的基本单元,通常由2台或更多台配置相同(或相近)的服务器组成,每个节点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实例,但所有节点共享同一套数据文件,节点间通过高速私有网络(如10GbE InfiniBand或专用以太网)进行通信,确保缓存同步和心跳检测的低延迟。
共享存储
共享存储是RAC的关键基础设施,所有节点通过存储区域网络(SAN)、网络附加存储(NAS)或Oracle ASM(自动存储管理)访问同一套数据文件、控制文件和重做日志,常见的共享存储技术包括光纤通道阵列、iSCSI或ASM的ASM Disk Group,其核心要求是支持多节点并发读写,并具备高I/O性能和数据一致性保障。
集群件(Clusterware)
集群件是RAC的“神经中枢”,负责管理集群节点的状态、资源分配和故障转移,主要包括以下组件:
- OCR(Cluster Registry,集群注册表):以二进制格式存储集群的配置信息(如节点名称、实例名、网络参数等),通常部署在共享存储的多块磁盘上,实现冗余容错。
- Voting Disk(投票磁盘):用于节点间的“心跳检测”,在集群出现分区时,通过投票机制决定哪些节点继续提供服务(通常遵循“多数派原则”),避免“脑裂”问题。
- Cluster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(CSS,集群同步服务):管理节点间的通信和时钟同步,确保集群状态的一致性。
数据库实例
每个节点运行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实例(包括SGA、后台进程等),但所有实例共同访问同一套物理数据文件,通过Oracle的Cache Fusion技术,实例间可以直接共享内存中的数据块,避免磁盘I/O,提升整体性能。
以下是RAC核心组件的功能总结表:

| 组件名称 | 功能描述 | 关键技术点 |
|---|---|---|
| 集群件(Clusterware) | 管理集群节点状态、资源配置,实现故障检测与转移 | OCR冗余、Voting Disk心跳机制 |
| 共享存储 | 存储数据文件、控制文件、重做日志,供所有节点并发访问 | 多路径冗余、ASM存储管理 |
| 节点服务器 | 运行独立数据库实例,通过私有网络协同工作 | 配置一致性、私有网络低延迟 |
| 数据库实例 | 每节点一个实例,通过Cache Fusion共享内存数据块,减少磁盘I/O | SGA全局缓存、全局队列管理 |
RAC的核心优势
RAC之所以成为企业级高可用数据库的首选,源于其在多个维度的显著优势:
高可用性(High Availability)
通过多节点冗余和故障自动转移(Failover),RAC能够消除单点故障,当某个节点发生硬件故障(如CPU、内存损坏)或软件崩溃时,其上的数据库实例会自动重启,客户端连接通过TAF(Transparent Application Failover)技术无缝切换至其他健康节点,业务中断时间通常控制在秒级甚至毫秒级,满足核心业务“7×24小时”不中断的需求。
可扩展性(Scalability)
RAC支持横向扩展(Scale-Out),通过增加节点线性提升数据库性能和处理能力,在电商大促期间,可临时增加节点应对流量高峰;活动结束后,再缩减节点以节约成本,这种“弹性扩展”能力相比纵向扩展(Scale-Up,升级单机硬件)更具灵活性和性价比。
负载均衡(Load Balancing)
RAC提供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负载均衡:客户端可通过Oracle Net Services或VIP(Virtual IP)将请求分发至负载较轻的节点;服务器端通过Cache Fusion动态调整数据块在实例间的分布,避免单个节点I/O或CPU过载。
灾难恢复(Disaster Recovery)
结合Oracle Data Guard或GoldenGate,RAC可实现跨数据中心的容灾,当主数据中心故障时,备数据中心可快速接管服务,RPO(恢复点目标)接近0,RTO(恢复时间目标)控制在分钟级,满足企业级灾难恢复要求。
典型应用场景
RAC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使其成为对数据一致性、服务连续性要求严苛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首选:

- 金融核心系统:如银行交易系统、证券清算系统,需确保每笔交易数据不丢失、服务不中断,RAC的故障自动转移和数据冗余特性可有效满足监管要求。
- 电信计费系统:面对海量用户的实时计费和话单处理,RAC的多节点负载均衡和高并发处理能力可支撑峰值流量,同时保障计费数据的准确性。
- 大型电商平台:在“双十一”等促销活动中,订单量、访问量激增,RAC的弹性扩展能力可快速增加节点,应对瞬时高并发,避免系统崩溃。
- 企业级ERP/CRM系统:如SAP、Oracle EBS等系统,数据集中管理且需支持多地域用户访问,RAC的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。
部署关键注意事项
尽管RAC优势显著,但部署和运维需严格遵循规范,否则可能引发集群不稳定:
- 硬件选型:节点服务器配置应尽量一致(避免CPU、内存差异过大导致负载不均),存储需选择支持多路径冗余的高性能阵列,网络需划分公共网络(客户端访问)、私有网络(节点间通信)和心跳网络(故障检测),避免流量冲突。
- 存储规划:共享存储的LUN配置需考虑IOPS和吞吐量要求,OCR和Voting Disk建议部署在不同物理磁盘上实现冗余,ASM Disk Group可根据数据重要性选择外部冗余(External Redundancy)或正常冗余(Normal Redundancy)。
- 集群软件安装:需确保操作系统版本、Clusterware版本、数据库版本兼容,安装前关闭防火墙或配置正确的端口策略(如CSS的3138端口、VIP的VIP地址漂移)。
- 性能优化:通过AWR(Automatic Workload Repository)报告监控节点间Cache Fusion流量,避免 excessive interconnect traffic;合理配置SGA大小,减少内存争用。
FAQs
问题1:RAC如何实现故障自动转移?具体流程是怎样的?
解答:RAC的故障自动转移依赖集群件(Clusterware)和实例的协同机制,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(如宕机、网络中断)时,Clusterware的CSS模块会通过Voting Disk检测到节点心跳丢失,剩余节点通过OCR重新协商集群状态,遵循“多数派原则”(即存活节点数≥总节点数/2)决定是否继续提供服务,若故障节点上的数据库实例未正常关闭,Clusterware会在其他节点自动重启该实例(通过SRVCTL命令),客户端通过TAF技术自动切换至健康节点的VIP,实现连接透明恢复,整个过程通常在30秒内完成,对业务影响极小。
问题2:部署RAC时,共享存储网络选择有哪些注意事项?
解答:共享存储网络是RAC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,需重点关注三点:一是低延迟和高带宽,推荐使用光纤通道(16Gbps以上)或InfiniBand(40Gbps以上),避免使用普通以太网(延迟过高);二是多路径冗余,需配置多路径软件(如Linux的Multipath、Solaris的MPxIO),确保单条链路故障时自动切换,避免存储访问中断;三是隔离性,存储网络应与公共网络、私有网络分离,避免网络拥塞影响I/O性能,存储LUN的配置需支持“多设备共享”(如ALUA模式),确保所有节点可并发访问同一LUN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466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