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H3C服务器上配置RAID(磁盘阵列)是提升数据存储性能、可靠性和容错能力的关键操作,以下是详细的配置步骤、注意事项及相关说明,帮助用户顺利完成RAID搭建。

准备工作
在开始配置前,需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就绪:
- 硬件检查:确认服务器已安装RAID卡(如H3C自家RAID卡或兼容的第三方卡,如LSI、Broadcom等),并正确连接硬盘(建议使用同品牌、同容量、同转速的硬盘,避免兼容性问题)。
- 工具准备:准备好显示器、键盘(或通过远程管理工具连接),并记录RAID卡型号(可通过服务器标签或BIOS查看),以便后续下载对应配置工具。
- 数据备份:重要! 配置RAID会清除硬盘数据,若硬盘中有重要数据,需提前备份至其他存储设备。
- 文档查阅:参考H3C服务器官方手册或RAID卡用户指南,确认进入RAID配置界面的按键(常见为
Ctrl+R、Ctrl+H或Ctrl+M,具体以开机自检界面提示为准)。
RAID模式选择
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RAID级别,以下是常见RAID模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对比:
| RAID级别 | 原理 | 优势 | 劣势 | 适用场景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RAID 0 | 数据分条存储于多块硬盘,无冗余 | 读写性能最高,利用全部磁盘容量 | 无容错能力,单盘故障数据全丢 | 临时存储、缓存区,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低的场景 |
| RAID 1 | 数据镜像复制到两块硬盘,100%冗余 | 数据安全性高,故障后可立即切换 | 磁盘利用率50%,成本高 | 小型企业关键数据存储、系统盘 |
| RAID 5 | 数据分条+分布式奇偶校验,至少3块盘 | 平衡性能与冗余,利用率(n-1)/n | 写入性能较低,重建风险高(多盘故障) | 中小企业文件存储、数据库应用 |
| RAID 10 | RAID 0+RAID 1组合,至少4块盘 | 高性能+高冗余,利用率50% | 成本高,磁盘数量要求多 | 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的核心业务系统 |
RAID配置步骤
以H3C服务器常见的Megaraid RAID卡为例,配置流程如下:

进入RAID配置界面
- 服务器开机时,根据屏幕提示(如“Press Ctrl+R to configure RAID”)快速按下指定按键(如
Ctrl+R),进入RAID卡配置工具(如“MediaShield Storage Manager”或“LSI MegaRAID Storage Manager”)。 - 若未及时按键,可重启服务器重试,或进入BIOS设置中开启“RAROM Enable”选项(部分服务器需在“Advanced”菜单中配置)。
创建RAID组
- 选择RAID级别:在配置界面主菜单中,选择“Create Virtual Drive”(创建虚拟磁盘),进入RAID级别选择界面,根据需求选择RAID 0/1/5/10等。
- 添加物理磁盘:在“Physical Drives”列表中,按
Ctrl键选中要加入RAID组的硬盘(建议全选可用硬盘,或根据容量需求选择),确认硬盘状态为“Online”(在线)且无错误提示。 - 配置RAID参数:
- Name:自定义RAID组名称(如“H3C_RAID5”),方便后续管理。
- Strip Size(条带大小):根据应用场景选择(如64KB适用于数据库,128KB适用于文件服务,默认即可)。
- Read Policy/Write Policy:默认“Read Ahead Enabled”和“Write Through”(安全模式),若需提升性能可调整为“Write Back”(需确保断电保护,如配备电池或电容)。
- 确认容量:系统会自动计算RAID组的可用容量(如RAID 5为总容量-1块盘容量),确认无误后按
Enter保存。
配置热备盘(可选)
为提升容错效率,可配置热备盘(Hot Spare),在硬盘故障时自动替换:
- 在配置界面选择“Manage Hot Spares”,进入热备盘设置。
- 选择“Dedicated Hot Spare”(专用热备)或“Global Hot Spare”(全局热备,可服务多个RAID组),指定一块空闲硬盘作为热备盘,确认状态为“Ready”。
保存配置并重启
- 完成RAID组创建后,返回主界面,检查“Virtual Drives”列表中是否显示新建的RAID组(状态为“Optimal”正常,“Degraded”表示有故障盘)。
- 按
Esc退出配置界面,选择“Yes”保存配置并重启服务器,使RAID配置生效。
安装操作系统
RAID配置完成后,需安装操作系统并加载RAID驱动,确保系统能识别RAID磁盘:
- 准备驱动:从H3C官网下载对应RAID卡的驱动程序(如Windows系统的“.inf”文件,或Linux系统的“.rpm”/“.deb”包),并制作成驱动U盘(建议使用H3C官方“驱动管理工具”整合驱动)。
- 启动安装程序:通过U盘或光盘引导进入操作系统安装界面,在“选择安装位置”步骤前,按提示加载驱动(如Windows下按
F6,Linux下选择“Driver Setup”)。 - 识别RAID磁盘:加载驱动后,系统会显示RAID组为一块“虚拟磁盘”,选择该磁盘进行分区和安装即可。
注意事项
- 磁盘兼容性:避免混用不同品牌、容量或转速的硬盘,否则可能导致RAID性能下降或故障。
- 数据备份:RAID仅提供冗余,无法替代备份,建议定期通过第三方工具(如H3C Storage Backup)备份关键数据。
- RAID监控:安装H3C服务器管理软件(如iMC),实时监控RAID状态(如磁盘健康度、重建进度),及时发现故障。
- 固件更新:定期更新RAID卡固件(通过官网下载工具升级),修复潜在漏洞并提升兼容性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配置RAID后如何扩容?
A:若需扩容RAID组,需分情况处理:

- 支持在线扩容的RAID卡:通过RAID配置工具(如“MegaRAID Storage Manager”)选中RAID组,选择“Expand Virtual Drive”,添加新硬盘并确认扩容(需RAID卡和固件支持)。
- 不支持在线扩容的RAID卡:需备份数据→删除原RAID组→重新创建更大容量的RAID组→恢复数据(操作前务必确认数据备份完整)。
Q2:RAID磁盘故障后如何更换?
A:操作步骤如下:
- 定位故障盘:通过RAID配置工具或服务器管理界面查看“Physical Drives”状态,标记为“Failed”(故障)或“Predictive Failure”(预测故障)的硬盘。
- 关机更换:务必关机断电后,拔出故障盘(注意防静电),插入同型号新硬盘(若配置了热备盘,系统会自动重建;若无热备盘,需手动重建)。
- 重建RAID:开机进入RAID配置工具,选中新硬盘(状态为“Unconfigured Good”),选择“Rebuild”,等待重建完成(时间取决于硬盘容量,可能数小时至数十小时),重建期间避免频繁重启服务器,确保RAID卡供电稳定。
通过以上步骤,即可完成H3C服务器的RAID配置,合理选择RAID级别并正确维护,可显著提升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性能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470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