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总线网络通常指执行器-传感器接口(AS-i,Actuator-Sensor Interface),是一种专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底层设备连接设计的低成本、易部署的双线通信系统,其主要功能是连接传感器(如接近开关、光电开关)、执行器(如电磁阀、指示灯)等现场设备,通过双芯电缆同时实现数据传输和设备供电,简化了传统并行接线方式,降低了布线复杂度和系统成本。

物理层原理
物理层定义了总线的电气特性、拓扑结构和信号传输方式,AS-i采用非屏蔽双绞线(通常为黄色电缆),既传输数据又提供电源(电压范围29.5V-31.6V DC),信号传输通过交直流叠加技术实现:在30V左右的直流电源基础上,叠加调制后的数据信号,数据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编码,主站发送“1”时,电缆电压从30V降至约8V;“0”时从30V升至约12V,通过差分方式传输,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。
拓扑结构支持总线型、树型、星型或混合型,灵活适应不同现场布局,无中继器时,最远传输距离可达300米;使用中继器(最多级联4个)可扩展至1000米,每个网络最多连接31个从站(或62个双地址从站,即每个从站同时处理输入和输出信号),物理层核心组件包括主站(负责通信调度)、从站(传感器/执行器)、电源模块(提供29.5-31.6V DC)、中继器(延长距离、隔离干扰)和终端电阻(匹配阻抗,防止信号反射)。
| 拓扑类型 | 特点 | 适用场景 | 
|---|---|---|
| 总线型 | 设备串联在主干电缆,两端需终端电阻 | 简单线性布局,设备数量较少 | 
| 树型 | 主干电缆分支连接设备,支持T型接点 | 设备分散分布,需灵活分支 | 
| 星型 | 设备通过分支器连接到中央主站/中继器 | 设备集中区域,便于维护 | 
| 混合型 | 结合总线、树型、星型,适应复杂布局 | 大型系统,设备分布不均 | 
数据链路层原理
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封装、传输调度、差错控制,采用主从式通信结构:唯一主站(集成在PLC、DCS或网关中)控制整个网络时序,从站被动响应,通信通过轮询机制实现,主站按顺序依次查询每个从站,每周期包含“主站控制报文→从站响应报文”的完整交互。
数据帧分为控制帧(主站→从站)和响应帧(从站→主站),每帧11位有效数据:1位起始位(低电平)、4位地址(0-30,唯一标识从站)、4位数据/命令(如开关量控制、传感器状态)、2位奇偶校验位(检测单比特错误)、1位停止位(高电平),扩展报文(用于诊断或复杂数据)占用多个周期,通过特定命令触发。

差错控制依赖CRC校验和超时重传:若从站响应校验失败或超时(默认1.5ms),主站自动重发指令,最多重试3次;仍失败则标记从站离线,并通过上层系统报警,主站通过“状态字”监控网络健康,包括短路、断路、电源故障等信息。
应用层原理
应用层定义设备数据交互协议和功能接口,核心是地址分配和数据映射,从站地址通过“地址引脚”设置:短接引脚A/B端对应二进制位(如A1短接为最低位),组合实现4位地址(0-15),通过扩展地址模块可支持31个从站,每个从站可配置2-4位输入(传感器状态)和2-4位输出(执行器控制),主站轮询时优先读取输入数据,再更新输出数据。
应用层支持设备诊断功能:从站可返回自身状态(如线圈过热、传感器失效),主站将诊断信息编码为“诊断字”,上传给上位机便于维护,AS-i可通过网关(如AS-i/EtherNet网关)连接上层工业以太网(Profinet、EtherNet/IP),实现与PLC、SCADA系统的数据交互,形成“设备层→控制层→管理层”的完整工业通信架构。
特点与优势
AS-i的核心优势在于“简化部署”与“高性价比”:双线缆同时传输数据与电源,减少布线成本;即插即用设计,无需复杂配置;每节点功耗≤100mW,支持总线供电;差分信号+曼彻斯特编码,抗干扰能力强(符合IEC 61000-6-2工业EMC标准),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(如焊接产线传感器连接)、物流设备(分拣系统执行器控制)、包装机械(灌装线状态监测)等场景,是工业4.0中“设备互联互通”的关键技术之一。

FAQs
问题1:AS-i总线网络最多支持多少个从站,传输距离是多少?
解答:标准AS-i网络最多支持31个从站(每个从站需唯一地址),若使用双地址从站(同时处理输入和输出),最多可支持62个I/O点,传输距离方面,无中继器时最远300米;使用中继器(最多级联4个)可扩展至1000米,需注意,距离延长时应选用AS-i专用电缆(如H05VV-F2x1.5mm²),避免信号衰减。  
问题2:AS-i总线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?
解答:AS-i通过多重机制保障可靠性:①曼彻斯特编码实现数据位中间跳变,便于接收端同步时钟,减少误码;②差分信号传输(两线极性相反),抑制共模干扰(如电机电磁噪声);③每帧含奇偶校验和CRC校验,错误数据触发重传(最多3次);④终端电阻匹配阻抗,消除信号反射;⑤电缆双绞线结构+屏蔽层(可选),进一步抗电磁干扰,主站实时监控从站状态,离线设备可被快速定位,确保系统连续运行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48286.html
 
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