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实时传输协议(SRTP)是一种为实时媒体流(如语音、视频)提供保密性、完整性和认证的安全协议,常用于VoIP、视频会议等场景,其组装过程涉及密钥管理、参数配置、数据封装等多个环节,需遵循标准流程以确保通信安全,以下从核心组件、组装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方面详细说明SRTP的组装方法。

SRTP组装的核心组件
SRTP的组装依赖多个关键组件协同工作,理解这些组件是组装的基础:
密钥管理协议(KMP)
SRTP本身不定义密钥交换机制,需依赖外部协议完成密钥协商,常见包括:
- DTLS-SRTP:通过DTLS(数据报传输层安全)协商密钥,结合证书认证,是目前WebRTC等场景的主流方案;
- MIKEY(多媒体密钥和密钥管理协议):专为多媒体设计,支持预共享密钥(PSK)、公钥等多种密钥交换方式;
- SDP crypto属性:在会话描述协议(SDP)中直接加密参数,适用于简单场景。
SRTP上下文
每个SRTP流关联一个独立的SRTP上下文,存储加密和认证所需的参数,包括:
- 主密钥(Key):128位或192位/256位(根据算法选择);
- 盐值(Salt):112位或128位,用于增强加密安全性;
- 滚动计数器(ROC):32位,防止重放攻击,同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序列号;
- 序列号(Sequence Number):16位RTP序列号,用于标识数据包顺序;
- 加密算法(如AES-CM、AES-GCM)和认证算法(如HMAC-SHA1、AES-ICM)。
RTP/RTCP数据包
SRTP基于标准RTP/RTCP协议,需对RTP负载和RTCP控制信息进行加密和认证:
- RTP包:包含媒体负载(如音频样本、视频帧)和时间戳;
- RTCP包:包含控制信息(如发送/接收报告、同步描述),需单独通过SRTCP(安全RTCP)处理。
SRTP组装的具体步骤
SRTP组装需从密钥协商开始,逐步完成上下文初始化、数据封装和密钥维护,以下是详细流程:
步骤1:密钥协商与参数交换
组装的第一步是通过密钥管理协议建立安全通道并交换SRTP参数,以DTLS-SRTP为例:

- 建立DTLS连接:通信双方通过客户端hello、证书交换、密钥交换等步骤完成DTLS握手,生成主密钥(Master Secret);
- 派生SRTP密钥:基于主密钥,使用密钥派生函数(KDF,如HMAC-SHA256)生成SRTP主密钥、盐值和SRTCP密钥,确保密钥独立性和随机性;
- 交换SRTP参数:通过SDP等协议协商加密算法(如AES-128-CM)、认证算法(如HMAC-SHA1-80)、密钥长度等参数,并告知对方密钥标识(如MKI,可选)。
注意事项:密钥协商过程需支持前向保密(PFS),避免长期密钥泄露导致历史数据被解密。
步骤2:初始化SRTP上下文
双方根据协商的参数初始化SRTP上下文,这是后续数据加密的基础:
- 填充上下文参数:将派生的主密钥、盐值、算法标识等填入SRTP上下文结构,
srtp_ctx_t ctx = { .key = {0x12, 0x34, ..., 0x56}, // 128位主密钥 .salt = {0x78, 0x9A, ..., 0xBC}, // 112位盐值 .roc = 0, // 初始滚动计数器 .algorithm = SRTP_AES_CM_128_HMAC_SHA1_80 // 加密+认证算法 }; - 配置加密模式:根据算法选择加密模式(如AES-CM为计数器模式),初始化加密上下文(如OpenSSL的EVP_CIPHER_CTX);
- 设置认证标签长度:明确认证标签(如HMAC-SHA1-80为80位),用于后续数据包完整性校验。
关键点: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上下文参数必须完全一致,否则解密失败。
步骤3:RTP数据包的SRTP封装
初始化完成后,发送方需对每个RTP数据包进行加密和认证封装:
- 添加RTP头扩展(可选):若使用头扩展(如RFC 5285),需先处理扩展字段,确保扩展数据也被加密;
- 生成认证标签:对RTP头部(除CSRC列表和特定字段外)和负载进行HMAC计算,生成认证标签,附加到数据包尾部;
- 加密RTP负载:使用AES-CM等算法对负载进行加密,加密需包含盐值和序列号(防止重放攻击);
- 更新序列号和ROC:每发送一个数据包,序列号加1(溢出时归零并递增ROC),确保序列号唯一性。
示例流程:原始RTP包(序列号100,负载“Hello”)→ 计算HMAC标签 → 加密负载 → 附加标签 → 生成SRTP包(序列号100,加密负载+标签)。
步骤4:RTCP数据包的SRTCP封装
RTCP包需通过SRTCP单独处理,流程与SRTP类似但略有差异:

- 区分RTCP类型:根据RTCP包类型(如SR、RR)处理控制信息,确保同步信息(如NTP时间戳)可被正确加密;
- 添加SRTCP索引:在RTCP包尾部添加32位索引(由ROC和序列号组成),用于接收方重放检测;
- 加密与认证:对RTCP负载和特定头部字段加密,并生成独立的认证标签(与SRTP标签分离)。
注意:RTCP包通常周期性发送(如每5秒),需合理设计密钥更新策略,避免长期使用同一密钥。
步骤5:密钥更新与维护
为提升长期安全性,SRTP需支持密钥更新:
- 触发密钥更新:可在数据包数量达到阈值(如2^32个包)、时间超时(如1小时)或手动触发时启动;
- 派生新密钥:基于原主密钥和新的随机数,通过KDF生成新密钥,避免直接重用旧密钥;
- 同步ROC:更新密钥时需同步更新ROC,确保接收方能正确识别新密钥对应的数据包;
- 密钥销毁:旧密钥停止使用后,立即从内存中清除,防止泄露。
组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
- 算法兼容性:优先选择NIST推荐的强算法(如AES-256-GCM),避免使用已淘汰的算法(如DES);
- 重放攻击防护:启用ROC和序列号检查,接收方需维护滑动窗口机制,丢弃重复或过期的数据包;
- 性能优化:硬件加速(如AES-NI)可提升加密效率,尤其适用于高清视频等大流量场景;
- 错误处理:若解密失败(如密钥不匹配、认证错误),需触发密钥重协商或通知上层应用,避免静默失败。
相关问答FAQs
Q1:SRTP与RTP的主要区别是什么?为什么需要SRTP?
A:RTP(实时传输协议)本身不提供加密,媒体数据以明文传输,易被窃听或篡改,SRTP在RTP基础上增加了加密(保护负载和头部敏感字段)、认证(防止数据伪造)和重放防护(确保数据新鲜性),适用于需要保密性的实时通信场景(如企业视频会议、在线医疗),核心区别在于SRTP通过加密和认证机制保障了RTP流的安全性。
Q2:SRTP密钥协商失败时,如何排查问题?
A:密钥协商失败通常由参数不匹配或协议错误导致,可按以下步骤排查:
- 检查算法一致性:确认双方协商的加密算法(如AES-128)、认证算法(如HMAC-SHA1)和密钥长度一致;
- 验证证书和密钥:若使用DTLS-SRTP,检查证书是否有效、密钥派生是否正确(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DTLS握手记录);
- 查看日志信息:通过SRTP库(如libSRTP)的调试日志定位错误,如“MKI不匹配”“认证失败”等;
- 测试简单场景:先用预共享密钥(PSK)测试,排除证书或公钥复杂度问题,逐步定位故障点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507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