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应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,其体系建设、实践效能和社会参与度均取得显著进展,但也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,当前,我国安全应急工作已形成“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、平战结合”的总体格局,通过顶层设计、科技赋能、基层夯实等多维度发力,逐步构建起覆盖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公共卫生事件、社会安全事件等多领域的应急管理体系。

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,安全应急制度框架持续完善,自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,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、从单一到综合的历史性转变。“一案三制”(应急预案、应急体制、应急机制、应急法制)建设深入推进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》修订工作加速推进,新修订的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》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等法规政策相继出台,为应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,国家层面建立了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四级应急指挥体系,在防汛抗旱、抗震救灾、森林草原防火等领域形成了跨部门、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,2023年成功应对“杜苏芮”台风、甘肃积石山6.2级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,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体现了体系建设的成效。
地方实践与创新为安全应急注入多元活力,各地结合区域风险特点,探索出特色化应急管理模式,浙江省构建“基层治理四平台+应急管理”体系,将应急力量下沉至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,实现风险隐患“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”;四川省依托“智慧应急”平台,整合气象、水利、地震等12个部门数据,通过AI算法实现暴雨、山洪等灾害的精准预警,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%;广东省推行“应急第一响应人”制度,培训基层干部、网格员、志愿者等掌握基础救援技能,全省累计培训超50万人次,形成“分钟级”响应圈;北京市以“韧性城市”建设为目标,在朝阳区试点“应急物资储备+便民服务”综合体,储备帐篷、发电机等物资的同时,向居民提供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设备借用服务,这些地方实践通过制度创新、科技应用、资源整合,为全国应急工作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科技赋能显著提升安全应急的智能化水平,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,应急监测预警、处置救援、恢复重建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,在监测预警方面,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监测台网,气象卫星、水文监测站、森林火情视频监控系统等实现全域覆盖,2023年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预警信息2.3亿条,覆盖受众超10亿人次,在救援处置方面,无人机、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广泛应用,如“翼龙”无人机在河南暴雨期间实现通信信号中继,“消防灭火机器人”可在高温、有毒环境中执行任务;应急管理部“应急指挥信息网”实现中央到县的视频会商和数据共享,确保指令“一竿子插到底”,在物资保障方面,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应急物资溯源系统,实现从储备、调拨到发放的全流程可视化,2023年四川地震救灾中,通过该系统仅用8小时完成首批物资精准投送。
社会协同参与构建“全民应急”共同体,安全应急不仅是政府的事,更需要企业、社会组织、公众的共同参与,企业层面,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全国高危行业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率达100%,规模以上企业应急演练覆盖率超90%;社会组织层面,中国红十字会、蓝天救援队等民间力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专业作用,2023年全国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参与应急处置超120万次,抢救转移群众逾300万人次;公众层面,应急科普教育不断深化,中小学开设应急安全课程,社区组织“应急演练进万家”活动,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,据调查,我国应急知识知晓率较2018年提高28个百分点。

尽管成效显著,我国安全应急工作仍面临挑战:基层应急能力存在短板,部分偏远地区监测预警设施不足、专业救援力量薄弱;科技应用存在“重硬件轻软件”现象,数据孤岛问题尚未完全破解,跨部门数据共享率不足60%;公众应急意识和技能仍需提升,农村地区老年人、儿童等群体的应急自救能力较弱;极端气候、新型风险等对应急体系提出更高要求,如城市内涝、大规模传染病等复合型事件的应对能力有待加强。
安全应急工作需进一步强化“两个坚持、三个转变”(坚持以防为主、防抗救相结合,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;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,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,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),持续完善“智慧应急”体系,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,研发更精准的预警算法和更智能的救援装备;夯实基层应急基础,在乡镇(街道)建设“一站式”应急服务站,推广“应急网格员”制度,将风险防控触角延伸至“最后一公里”;深化应急科普教育,通过短视频、VR体验等创新形式,提升公众应急素养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行动”的安全应急新格局。
相关问答FAQs
Q1:普通家庭如何做好应急准备?
A:普通家庭可从“三个一”入手准备应急物资:一个应急包(含手电筒、收音机、急救包、压缩饼干、饮用水等)、一张家庭应急联络卡(记录家人联系方式、社区应急电话)、一份家庭逃生路线图(熟悉家中安全出口和避难场所),定期参与社区应急演练,学习心肺复苏、灭火器使用等基础技能,关注气象、地震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,做到“平时懂应急,急时会应急”。  

Q2:遇到突发灾害时,如何科学自救互救?
A:突发灾害发生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,优先保障自身安全,地震时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方,用坐垫保护头部,远离窗户和玻璃;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低姿弯腰逃生,切勿乘坐电梯;洪水时向高处转移,远离电力设备,若被洪水围困立即拨打110或发出求救信号,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可帮助身边老人、儿童等弱势群体撤离,不盲目施救,避免造成次生伤害,灾后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预防传染病,及时关注官方信息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
原创文章,发布者:酷番叔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loud.kd.cn/ask/49269.html